由国家水利部、全国总工会、全国妇联三部门联合开展的“寻找最美河湖卫士”活动结果近日正式公布,经过公众投票、专家投票和三部门联合审定,在全国共寻找出65名“最美河湖卫士”。其中,广州市天河区车陂龙舟文化促进会党支部书记、优秀民间河长、志愿者苏志均入选全国“十大最美河湖卫士”,也是此奖项广东省唯一入选者。
苏志均接受媒体记者采访
近年来,广州牢牢根植“开门治水”理念,努力打造共建共赢共享治水新格局,全市护河志愿活动蓬勃开展,队伍不断壮大,成为广州治水显成效的重要力量。目前广州市共有民间河长8811名,苏志均同志就是其中的优秀代表。
水清岸绿的车陂涌
自广州推行河长制以来,苏志均响应政府“开门治水”号召,会同有志之士,发起成立“车陂龙舟文化促进会”,以文化带动治水,先后开展“车陂国际龙舟赛”、“爷爷奶奶一堂课”、“寻根车陂,文化传承”夏令营、“车陂童游”品牌公益项目等活动,形成“民俗文化+河涌保护”志愿服务新模式,打造“龙舟+碧道”新品牌。
车陂国际龙舟邀请赛
与车陂街道办共同发起成立车陂涌悦和志愿服务队、车陂志愿服务队、车陂街河涌治理党员志愿服务队3支护河队伍,广织志愿服务网络。目前,车陂涌护河队伍已发展到9支。发展车陂小学、华师附小2支民间小河长队伍,大手拉小手,共同参与河涌治理。
开设微信公众号“车陂同舟”,获得本社区20万人次关注。发起“一水同舟,守望相助”公益项目,受到广大市民和新闻媒体的广泛关注,获2018 年CCTV慈善之夜优秀项目奖、广州市第二届十佳社会创新奖。建立以治水工作为主的全国公益合作项目河流守望发展中心、新生活环保促进会等。配合广州市河长办和南方都市报召开民间河长论坛,探讨官方与民间协同治水的新途径。被评为广东省十大最美民间河湖长。所守护的车陂涌摘掉“黑臭帽”,重现“水清、岸绿、景美”,并入选全国治水典型案例。
构建护水平台,民俗文化与河涌保护“举案齐眉”
车陂涌地处广州城央,流域面积80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260万,干流长度18.6公里,是天河区流域面积最大的河流。过去由于污染严重,曾被居民称为“黑龙江”。同时,该河涌有着浓厚的传统文化印记,“车陂扒龙舟”民俗被列为广州市非遗项目。
苏志均是土生土长的车陂人,从事过10多年公益事业,2010年,在村里的号召下重新扎根车陂,希望通过传统文化保育,带动社区文化发展,倡导环境保护理念,促进社区和谐发展,车陂涌整治成为他关注的焦点。
“2017年前,车陂涌流域还属于黑臭水体,队员们进去划龙舟,乡亲们还会调侃说他们是在臭水沟里面瞎折腾。‘车陂扒龙舟’都是市级‘非遗’项目了,如果再不把车陂涌治理好,确实有失‘颜面’。”在苏志均忧心忡忡之际,广州市政府提出“开门治水”号召,并把车陂涌纳入黑臭河涌重点整治名单。
为响应政府号召,共同推动车陂涌治理,努力实现水更清、人更善,景更美,苏志均会同其他有志之士,2017年发起成立“车陂龙舟文化促进会”,并担任秘书长(目前担任该会党支部书记)。该组织以本土特色民俗文化“车陂扒龙舟”作为载体,为市民提供亲水护河平台,以文化带动治水,先后多次开展民俗文化和河涌保护相结合的特色活动,逐渐创建了车陂民俗文化与河涌环境双保育模式。
车陂龙舟文化促进会党支部组织日常巡河
上任之后,苏志均便隆重发起了“一水同舟,守望相助”公益项目。一水,就是指珠江水;同舟,即同舟共济之精神;守望相助,便是为车陂社区搭建公益项目平台,让车陂做好社区治理,从而达到社会善治的一个远景。平台建立后,苏志均先后组织了“车陂一水同舟国际龙舟赛”“一水同舟世界河流保护日”、“一水同舟”传承习俗守护生态活动等,宣传河长制等治水护河理念,讲述文化和车陂涌水环境融合共生的故事。平台自实施以来日益受到广大市民和新闻媒体的广泛关注,并且荣获广州市第二届十佳社会创新奖。
一水同舟 守望相助治水活动现场
此外,苏志均还牵头开设微信公众号“车陂同舟”,作为护河志愿活动发布与组织的平台,在线上线下形成一股响应政府治水、实现共建共治的有生力量,获得本社区20万人次关注。
目前,苏志均及其志愿团体所打造的“民俗文化+河涌保护”志愿服务模式,已经成为广州市河涌保护志愿服务的一大亮点。
广织护水网络,民间护河队伍“蒸蒸日上”
除频频发起面向广州市民参与治水的公益活动外,苏志均与车陂街道办组建治水志愿者队伍,形成“人人关注车陂涌”的氛围,使治水工作常态化、平民化。
目前,在苏志均的积极推动下,车陂龙舟文化促进会成立了3支志愿服务队,分别是关注车陂涌水环境治理的车陂涌悦和志愿服务队,专注车陂民俗文化保育的车陂志愿服务队,主要由党员牵头关注车陂涌生态环境变化和社区环境优化的车陂街河涌治理党员志愿服务队,3支志愿者服务队均日益蓬勃发展。其中,车陂涌悦和志愿服务队分队获得2017年广州市“我的家乡我的河”公益活动团队二等奖。
华南师范大学志愿者巡河
同时,苏志均非常清楚传承的力量,先后发展了车陂小学,华南师范大学附属天河实验学校两支民间小河长队伍,大手拉小手,与环保组织联合组织巡涌活动,共同参与河涌治理,使孩子心里自小种下“爱河护河”之花。
旭景小区志愿队巡河
通过发起多个组织,开展大大小小的活动,苏志均的这些活动也开始带动各个社区逐渐组建起自己的志愿队伍,在街道形成了一张更为广泛的巡河志愿者网络。在各街道、社区的动员和帮助下,民间河长和志愿者不定期自行组织巡河护涌活动,为天河区治水工作积极贡献力量。
2018年,苏志均建立以治水工作为主的全国公益合作项目河流守望发展中心,与新生活环保促进会、奥拉环保回收网合作,为志愿者提供专业知识学习培训与测水工具包,志愿服等装备。
2019年8月,苏志均广泛发动社会力量,配合广州市河长办和南方都市报召开民间河长论坛,搭建官方和民间良性沟通的桥梁,着力打造河湖混凝土管护的“民间力量”;圆桌对话环节就“治水如何推进公众参与”展开了讨论,分享车陂涌的治理经验,探讨官方与民间协同治水的新局面,营造共建共赢共享的热烈氛围。
人文碧道与河涌治理文化沙龙现场
2020年8月,苏志均协同天河区河长办与车陂街道办共同发起:车陂涌“人文碧道与河涌治理”社区文化沙龙,广邀民间河长、车陂涌碧道规划机构与社会组织合作,形成“政府搭台、公众唱戏、民间为主、官方客串,互相促进、实现共赢”的良好局面。
目前,车陂涌已经发展成立了9支护河队伍,涌现出一批影响力大、贡献突出的典型代表,例如民间河长苏志均、曾文、陈长春等,多人被聘为广州市第一批民间河长。
弘扬传统文化,人善水清景美碧道“相得益彰”
为了使更广大的群体都能参与其中,在苏志均的带领下,车陂龙舟文化促进会开拓思路,积极探索,深入挖掘和培育车陂扒龙舟、祠堂文化等优秀民俗文化,通过“文化+体育+旅游+环保”的跨界交融方式,结合碧道建设深入开展“爷爷奶奶一堂课”、“寻根车陂,文化传承”夏令营、“车陂童游”品牌公益项目等活动,打造龙舟+碧道新品牌,以社会实践活动形式向身边群众传播民俗知识和生态环保理念,为传承优秀文化、弘扬生态文明培土筑基,共有1137人次参与了课程活动。
2020年车陂乐童行公益文艺夏令营现场
与此同时,苏志均与团队积极协助配合上级政府部门开展车陂“一水同舟·国际龙舟文化艺术节”系列活动,通过开设东坡学堂,大力弘扬龙舟文化、祠堂文化、乞巧中元文化、功夫文化,有力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受到40多家中央、省、市级媒体100多篇报道并持续关注,吸引观众超50万人次。
爷爷奶奶一堂课活动现场
这一系列的活动,使车陂龙舟文化得到更好的传播,吸引越来越广泛的关注。2018年6月,车陂村的“国际龙舟文化节”盛大开幕,举办期间现场参观人数近30万,有近200万人在线观看了直播。端午节当天,“扒龙舟”系列活动更加吸引了来自全球22个国家的180多名游客参访体验,进一步提升了传统龙舟文化在海内外的美誉度和影响力。
一水同舟国际龙舟文化艺术节现场
搭建护水平台,弘扬传统文化。苏志均以文化带动治水,不但以实际行动为广州治水工作积极贡献力量,还为传统文化注入了新的生机。在政府与民间同向发力下,车陂涌成功摘掉了“黑臭水体”的帽子,水生态环境有了质的好转,白鹭、蟾蜍等物种纷纷回归,消失了多年的水栖萤火虫更是让两岸重现星星点点萤火,车陂涌整治入选全国治水典型案例并得到推广。广州治水取得明显的成效,离不开广州几千名民间河长、巡河员对河湖的细心呵护、对治水工作的卓越贡献,有了许许多多苏志均一样的河湖卫士,广州民间护河力量将会越来越壮大,打造出共建共赢共享新格局。
促进会公益市集
<来源:广州市水务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