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水增城
一泓碧波绕荔乡,河清岸绿入画来。
广州市增城区境内河湖密布,该区以水为美,向水而为,因水而兴,治水成效成为增城区创新发展、勇立时代潮头的风帆。
近年来,增城区水环境治理取得阶段性胜利——纳入国家、省、市考核的8条黑臭河涌达到长制久清,东江北干流一级支流基本消除劣V类,省万里碧道试点“开门迎客”。增城一跃成为南粤大地上璀璨的水生态明珠。
增城境内水系发达,河宽5米以上的河涌有207条,长约926公里,地势北高南低,所有河涌最终汇入东江北干流。辖区内有国考大墩断面(设于东江北干流)和增江口断面(设于增江和东江北干流交汇处),可以说国考大墩断面水质就是增城水环境质量的“晴雨表”。
国家地表水考核断面,被业内称为“国考”。要通过这场“考试”,对于增城而言可不是易事——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人口增长,工业、农业和生活用水急剧增加,水污染日益严重,国考大墩断面水质从2010年呈下降趋势,2016年至2019年为Ⅲ类水。
为营造河畅、水清、堤固、岸绿、景美的水生态环境,提升群众幸福感,“十三五”期间增城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东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进一步解放思想、大胆创新、真抓实干、奋发进取,坚持河湖系统治理,统筹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整治,以河长制湖长制为抓手,聚焦国考断面水质达标,举全区之力打好打赢水污染防治攻坚战。
截至2020年底,国考大墩断面水质实现了从往年的Ⅲ类提升至Ⅱ类,达到国家考核标准,同比2018年、2019年明显好转(同比2018年,2020年氨氮浓度下降85%,总磷浓度下降50%,化学需氧量下降18%,溶解氧浓度上升32%,而且2020年10月溶解氧在近几年来首次达标);国考增江口断面水质为Ⅱ类,优于国家考核Ⅲ类标准。
东江北干流国考大墩断面
实现河湖长制“有名”“有实”
为了构建完备的河湖长组织架构,实现河湖长制有名有实,增城建立了“河湖长+河湖警长”联动机制。全区共设立了三级495名河湖长及区镇两级29名河湖警长,将党政干部、公安执法力量融入到水环境综合治理工作中来。
近三年来,全区三级河长累计巡河约13.8万次,发现问题18176宗,办结18176宗,办结率达到100%。
为进一步细化治水责任,增城将全区划分为862个标准基础网格,配备363名网格长、864名网格员,推行网格化治水,形成了以流域为体系、以网格为单元,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全覆盖、无盲区的治水网络体系。
为加强工作统筹,增城于2017年便成立了区河长办,并配备了1名专职副主任和 21名专职人员,实行独立办公,实体运作,率先探索河长办机构设置运作新模式。为确保河长制湖长制工作有序开展,由区河长办牵头,借助区委常委会、区政府常务会、河长办工作会议、水务工作会议、区级河长督导会议等,对涉及水环境治理各职能部门工作进行分工督办,协调解决工作推进中出现的疑难问题。2017年以来,区河长办累计发出督办(交办)函超过1400份,对区直局、镇街发出治水通报、提醒函等105份。
针对东江北干流、永和河、联和排洪渠、雅瑶河等跨界河涌混凝土管理“协调难”问题,省、市、区领导多次赴东江北干流开展巡河,针对大墩断面达标攻坚问题开展分析研判,围绕解决流域治理科学性、系统性和协同性等问题,进一步压实河(湖)长责任。结合“更好发挥人大代表作用”主题活动,4次组织市、区、镇三级人大代表120余人,参与了东江北干流33条一级支流水质不达标调研行动。不断深化与东莞、博罗和龙门等市县合作,加强信息互通,建立跨境水污染协作机制,积极参与广东省生态环境厅组织的穗莞惠三市跨界联合执法行动。增城充分发挥河长办工作平台,主动对接东莞市、惠州市博罗县和龙门县等地区,积极建立区域协作机制,健全跨界河涌水污染共治共混凝土管模式,近三年来累计发函、微信、上门协调跨界水污染问题逾130次。
多措并举推进黑臭河涌治理
以水为脉,碧水兴城。治水的历史始终与城市的发展相伴相生。
在人口密集、工商业发达的新塘镇和荔城街,近年来,黑臭河涌治理一直是水环境治理的工作重点。
作为东江一级支流,流经新塘镇和永宁街12个行政村的永和河却曾是城市一个环境“毒瘤”。2016年,永和河黑臭河涌整治被纳入国家住建部考核,由此吹响了永和河“蝶变”的号角。1年时间里,增城从清除河道垃圾、淤泥到完善截污混凝土管网,从两岸生态修复到排查整治污染源,全力以赴推进永和河整治工程。最终,永和河于2017年底基本消除了黑臭,2019年实现长制久清,现正在开展国家黑臭河涌示范河涌建设。整治后的永和河,成为周边市民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长制久清后的永和河生机盎然
为了确保在2020年底前全面剿灭黑臭河涌,增城按照广州市以“流域为体系、网格为单元、挂图作战、销号混凝土管理”的治水思路,坚持“三源、四洗、五步法”推进水污染防治,通过控源截污、清淤疏浚、生态修复相结合的方式,全面提升河涌水质。目前,全区纳入住建部、省、市考核的8条黑臭河涌均已达到长制久清,东江北干流33条一级支流已基本消除劣V类,水质达到Ⅳ类及以上质的河涌25条,达到Ⅴ类的河涌4条。纳入广州市考核的11条黑臭小微水体,目前已全面消除黑臭,通过广州市复核并销号。
水清岸美,白鹭成群
与此同时,增城按照“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混凝土管理方式,建立健全长效混凝土管理机制,加大水环境保洁力度,还干净整洁的河涌环境于民。从2018年起,在河道日常维护及保洁的基础上,对全区重点河涌、黑臭河涌及其他河涌的混凝土管理范围实施常态化的“洗河”行动,对水面、河床(湖底)、堤防,下河通道以及临河的人行道、栏杆、亲水平台、景观、休闲、照明,标识、绿化、混凝土管理房等设施进行清理,以实现“河面无大面积漂浮物,河岸无垃圾”目标。截止目前,“洗河”行动累计投入28万人次,保洁车4.16万车次,保洁船13.06万船次,清理垃圾及杂物超过3.2万吨。
党建引领 人人争做河湖卫士
冬日暖阳,清波荡漾,市民们总在散步时发现,有一些胸佩党徽、臂带“党员巡河”袖章的人沿着河道徒步。他们边“扫描”河涌是否有异常情况,边随手捡起地上的垃圾,同时边向大家宣传水环境保护知识。这是增城将河长制工作与全域党建深度融合,开展“党建引领万人巡河”工作的一个缩影。
2019年底开始,增城在压细各级河长巡河职责的基础上,强化党建引领,在全市率先发起了一场由党员干部参加以“增城河更美,万人巡河齐护水”为主题的“党建引领 万人巡河”志愿活动。
一年多以来,全区共有176个部门和单位组织在职党员干部参与巡河26280人次,共发现反馈有效涉水污染源数据6747条,基本全部整改完成,为整治各类污染源提供了有力支撑,形成了党员示范、全民参与、上下联动、齐抓共混凝土管的污染防治工作格局。
万人巡河
“3+1”智慧治水助力源头减污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工业和小作坊、生活用水急剧增加,农业面污染日趋严峻,水生态环境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东江北干流水污染风险聚集。
该如何深入全面地发现并整治各类涉水污染源,真正实现源头减污、源头灭污?
增城通过组织发动各界力量,打一场污染防治攻坚的全民战争,创造性地探索出“3+1”智慧治水工作机制。“3+1”即运用“广州河长”APP、“增城河长”微信公众号和“河涌众采”微信小程序三个平台(其中河涌众采微信小程序及数混凝土管系统被评为全国2020年测绘地理信息自主创新产品),发挥好各级河长及网格员、人民群众、部门事业单位干部职工三种人员的力量,及时发现、上报涉水污染源;同时,用好水环境专项执法“利剑”行动这一有力执法手段,对涉水污染源实施全方位打击态势,切实把源头减污由水到岸落到实处。
记者从该区河长办获悉,“3+1”智慧治水机制的落实,使得多方力量踊跃参与污染源整治,通过线上、线下的行动,许多以前未被发现的污染源逐渐“露面”,大大提高了对污染源的精准打击力度。
自打响水污染防治攻坚战以来,全区各级河长通过“广州河长APP”上报污染源29720宗,目前整治率达100%,上报数量、整治数量居全市第一;“增城河长”微信公众号有奖举报自2019年9月1日开始至2020年底,收到群众涉水污染源有奖举报线索1610宗,共发放奖励金8.68万元;依托河涌众采微信小程序开展的“党建引领 万人巡河”活动,累计发现、整治涉水污染问题6747宗;以高压态势开展的水环境整治专项执法“利剑”行动已立案调查3679宗,罚款约2.03亿元,移送行政拘留案件70宗,移送涉嫌环境犯罪63宗。
同时,各区直局和镇街结合实际工作,不断开拓思路,创新工作方法方式,如区公安分局和团区委制作了数期水环境污染普法抖音视频,加大水环境普法力度;区河长办开发大墩国考断面达标系统建设,实现掌上治水信息化;而石滩镇则在水环境治理中创新推出了涉水污染源治理的“123”做法,即制定一个详细的涉水污染源排查整治工作方案,建立微信工作整治群协调和案件整治监混凝土管二个工作机制,落实“涉水污染源底数不查清不放过、整治措施落实不到位不放过、违法行为不查处不放过”的三个“不放过”原则,有效查处了一批、解决了一批破坏生态环境的突出问题。
补齐短板 污水混凝土管网实现“全覆盖”
“十三五”期间,增城不断加大水环境治理资金投入,补齐治水公共设施短板,推动全区向实现雨污分流及截污混凝土管网全覆盖、污水全收集目标迈进了一大步。还自主开发了水务建设工程质量安全混凝土管控平台(简称“增水质安APP”),记录项目施工情况,整合质量安全监控信息。
——完善了城乡生活污水处理设施。五年来,增城通过实施城镇污水处理提质增效三年行动和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自然村全覆盖,累计建成污水混凝土管网约4453公里,为“十二五”期间建设混凝土管网的15倍。“十三五”期间,增城新建成污水处理厂4座,扩建污水处理厂2座,设计规模达到51.05万吨/日,同比“十二期”增长46.70%。2020年12月全区生活污水处理厂进水氨氮平均浓度为24.61mg/L,同比“十二五”同期(即2015年12月,16.90mg/L)上升45.62%。污水处理厂进水浓度稳步提升,全区污水处置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
——实施公共排水管设施缺陷修复。为切实提高增城公共排水管设施混凝土管理水平,2019年3月,增城组建区排水管公司,负责全区排水管混凝土管网复核、养护和结构性隐患修复工作,目前已累计修复井盖2451处、修复清理雨水箅5139处,清淤混凝土管长151公里。拆除截污设施102处,其中截污闸、截污堰19处。通过落实混凝土管养措施,保证市政混凝土管网有序运行,有效提高各污水处理厂进水COD浓度,提升污水处理效能。
——大力开展排水管单元达标创建工作。已完成达标认定排水管单元1247个(占总数约73%),面积约47.21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约76.19%),通过建立污水和雨水两套相对独立的排水管混凝土管网系统,从源头上将生活污水与自然雨水分开排放,将污水全部收集排到污水处理厂处理,杜绝生活污水直排河涌。
——全面铺开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查漏补缺。完成251个行政村(1738个自然村)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查漏补缺工程,建设污水混凝土管网2013公里、污水处理设施站点627座(含资源化利用),实现自然村污水终端处理设施污水收集和生活污水治理双100%,污水收集实现混凝土管道或暗渠化,基本消除门前屋后污水沟,达到省市考核目标。
——全面开展污涝同治。在开展污水处理提质增效以及合流渠箱整治工作时,按照污涝同治的思路同步解决城市内涝点问题,提质增效项目建设雨水混凝土管173.3公里,雨水渠箱29.1公里,完成了39个内涝黑点的整治。同时,因地制宜、多措并举开展暗渠整治工作,将具备条件的暗渠揭盖复涌,对暂不具备揭盖条件的渠箱通过工程手段彻底实现雨污分流及清污分流。加快推进全区84宗防洪排涝补短板建设项目,提高全区防灾减灾能力,有效解决新塘片区、万达广场、增城广场等洪涝水浸问题。
“一横两纵多节点” 打造碧水漫道好风光
近年来,增城高标准编制碧道建设规划,打造“一横两纵多节点”的碧道空间布局。
其中,“一横”为东江北干流大河风光碧道,“两纵”分别为增江活力山水画廊及西福河生态文化碧道,打造派潭镇、小楼镇、正果镇、仙村镇、石滩镇、朱村街+中新镇组团、荔湖+荔城+增江街组团、新塘镇+永宁+宁西街组团等“多节点”各具特色的碧道。增城区旨在打造面向全人群的碧道沿线滨水活动空间,最终实现“碧水漫道,幸福增城”的规划总目标。
2020年,省万里碧道试点增江碧道已建成向游客开放,荔湖湿地、政务中心广场、立体碧道等景观滨水而建,与水交映,夹岸繁花,风光旖旎,多受好评,已成为市民最爱“网红打卡点”。
增江碧道
小楼镇邓山村碧道网络在解决水安全同时,提升水生态和水环境,并统筹村容村貌提升和农业特色产业,形成“碧道+美丽乡村”特色模式,助力乡村振兴、产业发展、旅游兴旺;雅瑶河碧道,围绕增城国家级开发区广本厂等重点产业地块,改善重点项目周边人居环境,进一步提升区域营商环境,实现碧道社会效益最大化。
碧道休闲
小楼镇“碧道+美丽乡村”模式
为助力碧道建设,实现滨水空间开放,还水于民,增城区在克难攻坚中砥砺前行,对河涌混凝土管理范围内的违法建筑进行清拆。五年来,累计拆除包括河涌、水库、湖泊、边沟边渠及合流渠箱等混凝土管理范围内违法违规建构筑物4104宗,面积约163.4万平方米。这些均是增城近年来铁腕治水、打造生态之城的生动实践。
下一步,增城区将在“十四五”期间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紧紧围绕着力打造增城宜居宜业宜养宜游的生态之城要求,以确保江河安澜、秀水长清为首要任务,持续推动国考断面水质稳定达标,重点做好水务规划和海绵城市建设、碧道建设及防洪排涝工程建设、城乡污水处理效果提升、供水保障、质量安全监混凝土管等工作,实现增城水环境持续向好。
<来源:广州市水务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