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河区碧道建设统筹“五个水”,蕴含“三道一带”
分享 facebook
分享 google
分享 twitter
分享 linkedin

    6月12日,中国水利报副总编辑张卫东一行调研广州市河长制湖长制工作,并就广东省万里碧道建设工作在天河区猎德涌进行现场考察。碧道建设要统筹水安全、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水景观。碧道建设是广东治水的升华,是河长制湖长制实施成效的汇聚,是生态文明思想在国际化大都市中的实践硕果。广州市天河区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全区一盘棋思想,齐心协力、攻坚克难开展水环境治理工作,把“科学治水、精准治水、河长领治”等治水理念贯穿始终,同时升华治水成果,统筹“五个水”构建“碧绿成网”的城市生态廊道。

  猎德涌位于广东省广州市天河区,在城市新中轴线的东侧,起源于华南理工大学内的西湖,全长约4.3 公里。从北到南依次流经城市干道广园东路、天润路、天河北路、海欣路、黄埔大道西、海安路、金穗路、花城大道、猎德大道、临江大道,途径五山文教区、石牌商住区、天河商务区、珠江新城,经猎德村汇入珠江前航道,区域位置重要,是天河区唯一流经珠江新城中央商务区的河涌。

猎德涌碧道

  滨水景观,彰显文化特色,映射治水成果

  猎德涌水清岸绿、鱼翔浅底,是目前天河区30条黑臭河涌中实现“长制久清”目标的河涌之一。河涌两岸绿树环绕,一边观景楼等亭台楼阁古色古香,“镬耳屋”更是别具广府民居传统建筑特色,亲水平台间、曲径通幽处连接成一个开放式“迷你”滨水公园。另一边,河涌堤岸雕刻式文化栏杆接连滨水漫道,驻足望去远处的广州地标“小蛮腰”、附近的CBD高楼大厦与对岸的绿树、镬耳屋建筑、亲水平台以及眼前河涌的碧水相互映衬着,仿佛构成了一幅自然与人文和谐共生的国际大都市生态文明画卷。此时此刻,倒影在水中的“小蛮腰”和高楼大厦浮动着,着实让人赏心悦目。

猎德涌碧道夜景

  沿着滨水漫道一路往前还有粤韵文化戏台、长廊、猎德鼓、廊桥、景观花池、宗祠、青石板路、猎德龙舟等滨水景观。据介绍,此地位于天河区属下猎德街的猎德村,北靠珠江新城、南临珠江,猎德涌从村中流过,将村庄分为东、西村。猎德村开村于宋朝,至今已有八百多年历史,是一个拥有丰厚文化底蕴的传统村落。如今这些别具岭南特色的水景观,修旧如旧,不仅记载了历史、弘扬了当地优秀民俗文化、留下了乡愁,也不知不觉刻上了新时代的印记,生生不息、延绵不绝。

  深涌中支涌是天河区去年重点治理的18条黑臭河涌之一,治理前该涌的珠村段已经被覆盖成暗渠长达20多年。天河区迎难而上,开创了广州“揭盖复涌”治理黑臭河涌的先河。聚焦生态修复、弘扬岭南水乡文化、改善人居环境是该涌治理的理念也是群众支持的原因。治理中,天河区试点水环境治理与人居环境改善一体规划、一体设计、一体实施,在揭盖复涌的同时,实行了“一拆、二改、三提升”的计划,①拆除临涌乱搭乱建6032平方米,②入户改造厨房厕所化粪池67处,临水建筑骑楼改造29栋,③提升道路品质14万平方米,60余家商户转型升级。治理后,该涌不仅实现了水清岸绿、鱼翔浅底,还让临水而居的城中村——珠村焕然一新,成为岭南骑楼等文化特色水街,焕发出新的蓬勃生机。

  “问题在水里,根子在岸上”,碧道建设需要以治水为基础。据了解,自全面推行河长制湖长制以来,天河治水中像这样敢为人先、显成效的治水经验案例不止一两个,总体来讲天河的水环境治理离不开“问题导向、定量分析、统筹规划、科学研判、系统治理、党建引领、精准施策”。

  碧道建设,统筹“五个水”,蕴含“三道一带”

  天河区在把握国土空间规划布局、产业发展布局、地块功能定位基础上,结合已有的城市绿道、绿地板块、公园等生态要素和河涌功能定位,系统集成推进碧道建设,计划在2025年前完成67.50公里的河涌碧道建设,形成纵向碧道、横向绿道,“碧(道)”“绿(道)”成网的总体生态空间格局,努力实现“水清堤固、岸绿景美、悦人驻产”的魅力天河。

  据天河区水务局主要领导介绍,天河区碧道建设将以规划统领、联点成线的方式,构建碧绿交织的公园城市网络。碧道建设要统筹水安全、水资源、水生态、水景观、水文化,融合发展生态、生产、生活。碧道是江河安澜的行洪道,是水清岸绿的生态道,是融入自然的休闲道,是高质量发展的经济带。

  猎德涌碧道正是结合了深厚的猎德村原有的物质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以猎德鼓、宗祠、猎德龙舟等岭南文化元素,形成了“猎德八韵”8个标志性景点,包括表现昔日猎德村龙舟庆典场面的“碧波争渡”;以猎德村古树为载体,营造滨水树影氛围的“榕影画堤”;饮食文化、猎德文明与滨水景观相结合的“银阁翠幕”;重现青石板路、小桥流水等景点的“曲水之幽”;猎德村复建祠堂为载体打造传统文化教育基地的“古祠醉影”;设置在猎德涌珠江口处的地标“碧水妙音”;还有体现亲水性与自然生态完美结合的“浅草伴水”,珠江公园与猎德涌形成完整绿地系统的“青罗绿水”等。

  据悉,目前天河区已基本完成碧道建设8.6公里。接下来,天河区将结合水利建设、结合土地开发、结合道路建设、结合城中村改造、结合市政公共管网建设等河涌周边拟实施项目或规划开发建设项目,努力营造“共建、共治、共享”氛围,进一步推进碧道建设工作。

  远近结合,分类施策,科学布局碧道建设

  天河区在把握国土空间规划布局、产业发展布局、地块功能定位基础上,结合已有的城市绿道、绿地板块、公园等生态要素和河涌功能定位,系统集成推进碧道建设。天河区计划在2025年前完成67.50公里的河涌碧道建设,形成纵向碧道、横向绿道,“碧(道)”“绿(道)”成网的总体空间格局,推动河涌水域沿线地区实现“河畅、水清、堤固、岸绿、景美”。

  对照碧道建设落实水安全提升、水资源保障、水环境改善、水生态保护以及水景观和游憩系统构建等要求,确保实现“河畅、水清、堤固、岸绿、景美”总体目标,以流域为体系,结合《广州市碧道建设方案(2019—2025年)》确定的原则和下达的工作任务,按照统筹推进、有序实施的思路推进碧道建设。

  规划引领,科学定位。梳理区内河涌流域区域经济发展的现状与规划,根据片区的用地功能和发展趋势,确定区内碧道建设的重点区域;结合河涌流域碧道与周边社区组团的关系,确定不同河涌碧道特色主题;结合省、市有关碧道建设标准,确定不同河涌碧道建设标准。

  整体谋划,系统推进。坚持高点站位、系统谋划,在整体思维、科学研判,全面梳理各项工作任务的基础上,结合河涌现状问题和规划要求,系统集成推进碧道建设:一是统筹解决河道过流能力不足、堤岸不达标等影响“河畅、堤固”的水安全问题,确保河道达到防洪要求;二是统筹解决河道管理范围内影响河道贯通、空间环境布局不合理等影响“岸绿、景美”的问题;三是统筹解决河涌生态流量不足、源头湿地和沿线海绵要素缺失等影响水资源、水生态保障的问题;四是统筹解决河涌两岸管养设施、抢险通道不足的问题。

  远近结合,分类施策。强化市区联动,政企联动,发挥市、区牵头引领作用,引导社会力量共同推进碧道建设。结合河涌周边拟实施项目或规划开发建设项目,将区内碧道按照结合水利建设项目同步实施、结合土地开发同步实施、结合道路建设同步实施、结合城中村改造同步实施、结合市政污水管网建设同步实施以及单独实施碧道建设项目六大类进行精准分类,明确各类碧道建设主体、建设内容以及完成时限等,强化碧道建设共建、共管、共享。同时,把碧道建设和区域生态、生产、生活融合起来,合理安排碧道实施时序,坚持问题导向,精准施策,分年度、近远期稳步推进天河区碧道建设。

  建管结合,长效管理。在碧道项目建设的同时,同步加强碧道设施管理工作,同步建立健全碧道管理考核机制和日常管养长效机制,持续常态化推进碧道设施的精细化管理。

  据了解,下一步天河区将结合水利建设项目同步实施碧道项目16宗20.45km,结合土地开发同步实施碧道项目2宗3.1km,结合道路建设同步实施碧道项目3宗4.2km,结合城中村改造同步实施碧道项目3宗2.2km,结合市政公共管网建设同步实施碧道项目2宗3.4km以及单独实施碧道建设项目19宗34.15km。

<来源:广州市水务局>

广联水泥制品

广联水泥制品

专业的水泥制品生产厂家

滚动到顶部